这里早在宋朝时期便盛产陶瓷,故村名仍沿习至今叫窑上。据这里的老人们介绍,此地原先生产的陶瓷有白如玉石,亮如明镜,薄如纸张的称誉而远销各地,许多外地客商均纷纷骑马坐轿用船前来购买运载陶瓷。
这里生产的陶瓷以碗、杯、碟、酒壶、茶具和装饰花瓶为主,原材料都是在窑区不远的山上拉回来的石头搞成浆。生产出来的陶瓷久负盛名,巧夺天工,晶莹剔透,精润柔和,色彩丰富,特别是那些装饰品,其色彩非常鲜艳,永不褪色,其花清新明丽,幽雅细腻,白中泛青,有些瓷器上的花设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和象征]富贵的蝙蝠,桂花题材,有些茶具上还有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名胜古迹,传奇人物等,可谓是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境界。因此,当地有句俚语说:先有窑上,后有窑州(景德镇)。
展开剩余75%相传这里的瓷器制造工艺水平也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原先此处近百里的做陶瓷师傅均云集这里做工,有些瓷器在此尚未烧制的瓷胚上就雕有比较细致的花纹和钻镂不同形状的小孔,便在上面施彩,然后放在环形的窑中经营1300多度的高温煅烧,有些烧制好的东西也有雕刻花纹的,于是便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俗语流传于今。这泥与火的艺术凝聚了根植中华大地的客家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这里生产的陶瓷器的精美展示了早期客家先民文化艺术的飞跃,寄托着客家人的美好憧憬和希望,但同时这个窑的衰败故事更令人震撼,以至于传说时至今日仍有一窑原封不动的瓷器已经烧制好了尚未出窑,埋藏地下已逾千年的历史了,不管故事的真实与否,我们期待着这些具有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的艺术珍品和真正的古窑址能早日面世,更加希望这棵艺术长青之树能光耀乾坤,与日月同辉,江河永存!
相传这个瓷窑的衰败与这里发生的一个千古爱情绝唱有关系。村子里的一对同姓的男女自由恋爱了,并发生了关系被人抓住。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情况下,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那里容得下自由恋爱的,况且是同姓的结合更属是大逆不道,伤天害理,污辱祖宗,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窑主正是这个村的族长,又是头号富翁。窑主出面在祠堂召开本族大会,决定对女方实行何种处罚措施时,有人建议她远嫁,正在此时,有烧窑工来报说县长衙役来传话,说有座正在烧的窑烧到皇上的龙脉,勒令立即封窑。这下窑主便大惊失色,并迁怒于这偷情女,说她是祸水阻碍了自己的财运,这一窑的货可是他大半年的家当!便贸然决定对偷情女处以极刑----祭窑!
这一天正是封窑的最后时辰,刽子手推搡着五花大绑的女子,来到喷着火焰的窑口,猛地将她推入火海,旋即冒出一股戗鼻的黑烟。正在这个时节候,只见在观看的人群中一陈骚动,呼地冲出那个热恋着那个女子的男青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抱起站在一旁趾高气扬的窑主,两人一同跳入烧得通红的白花花的窑口——顷刻之间两位殉情男女和一名替死的窑主在这个小山村,演绎了一场流传千年而不衰的爱情绝唱,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正是邪恶与正义的较量,是追求自由爱情的典范。这后满窑的瓷无人敢开采,窑上也只是徒有虚名,工匠作鸟兽散,在此处飘荡了几百年的袅袅窑烟就此熄灭了。
于是,这座窑满满的瓷器和三人灰烬埋藏在地下已逾千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作古成了土丘和荒冢,这座窑的具体位置也仅是由当地人口头代代相传,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不清了,但总有一日这记述着古代文明的瓷窑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我们正拭目以待。
我在想,这埋藏在瓷窑里的千年爱情绝唱,在那个交通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只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人说着叹息着,因为这里没有出过什么能妙笔生花的文人墨客,要是象大余的牡丹亭碰上象汤显祖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知道了这个感人致深的爱情故事,说不定又是一篇能留传千古的爱情绝唱呢。这也正如现在有些地方的美景,没有大师级人物去写一些传世之作,导致一些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只是藏在深闺未人识一样
发布于:天津市
下一篇:没有了
